经典研读

    何舒骏:2021-11-07《精神现象学》序言导读

    发布日期:2021-11-11 作者:仇玥琪    编辑:高国良    审核:    点击:[]

    何舒骏:2021-11-07《精神现象学》序言导读

    日期:2021-11-07

    地点:钉钉线上会议

    时间:19:00-21:00

    领读人:何舒骏

    撰稿人:仇玥琪

    主题:《精神现象学》序言导读

       117日,弘毅沙龙读书会本学期第七次导读由何舒骏老师领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序言的第五、第六页内容。

       何老师首先回顾了上一次导读在提到意识的有限性时所举的伊甸园神话的例子。他提出,在伊甸园神话中,人对上帝的背叛和对背叛的认罪,实际上就是意识对于本质性的损失和自身有限性的认识。何老师还解释了序言第五页的一些特殊的语词,如迷狂(源于希腊词汇)等。

       何老师接着领读了第五页的一段内容,并将其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描述雅可比所处时代人们的思想现状,并对雅可比的工作作出肯定和批评。

       在第二部分,何老师从“此岸的当下”和“彼岸的当下”出发,指出“此岸的当下”即感性世界的现在,“彼岸的当下”即超越的、理智世界的现在。有限的事物被看见,总是会使一个理智的、不可见的东西也被看见。换言之,当前的事物被看见、被感知,是因为心中已经建构起了一个关于这个事物的认知,如果没有这个认知,那么就“看不见”这个事物。我们之所以有一个此岸的当下,是因为我们已经把目光投向了那个彼岸的当下。黑格尔怀念那个充满着理智(数学)和理性(哲学)的世界,它主导了希腊哲学的古典时代以及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但是在雅可比看来,现代人丧失了这种理智和理性的世界。何老师借用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指出文中“光线”一词在哲学中的暗喻。

       第三部分则描述了近代经验科学兴起的阶段,这意味着哲人们已经从古典时期把眼光投向真理的无限高远的天空转变为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投向了人本身。何老师提出,每一个思想阶段,实际上都是思想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后来的新思想出现以后并不意味着前面被否定的思想就毫无意义,与此相反,正是以前所出现的有待改进的观点或理论,才促进了后面更科学的理论和思想的诞生。

    在第四部分,何老师针对文中“现在的当务之急”进行了分析。“现在”指modern,特指雅可比所处时代面临的现在。如果说启蒙运动是把人的精神目光从那种对最高的神圣性的迷狂引入对这个感性世界的关注,那么现在就要做一个相反的事情,即把精神的目光重新高举到尘世之上、感性世界之上,做一个否定之否定。何老师邀请同学们积极提问,并对“经验”一词进行了解释。

    关于第六页的第二和第三段,何老师指出,即便雅可比的哲学是哲学史中不可或缺的一步,但是精神并不能止步于此。黑格尔认为近代的教养本身是要通向一个更高的阶段,这个阶段要把古代的实体性和近代的个人自由结合起来构成第三个阶段。这正是雅可比等人所做但没有完成的东西,因此,黑格尔一方面赞同他们,一方面又与他们分道扬镳。黑格尔认为,雅可比为了把人的眼光重新引回实体性或者由于绝对本质的需要而跳过规定性是正确的,但雅可比的错误在于他把规定性看作是一切事物的规定性,把确切性看作是一切事物的确切性。但实际上还有一种比知性的规定性和确切性更高的东西,那就是理性概念的规定性和确切性。

      最后,何老师解答了“思维和意识的区别何在”这一问题。在黑格尔的哲学中,意识的字面意思是有意识的东西,没有强烈的属性上的界定。思维不仅仅是意识,而且还可以包含很多种意识,意识只有经过理性的催化才能变成思维。思维的定义更高级,意识的定义更宽泛。

    因疫情原因而改为线上进行的导读持续了两个小时,老师和同学们都感觉收获颇丰,大家对近代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和《精神现象学》都有了更深的领悟。


      参会老师:崔发展、何舒骏、高国良、彭雪华、谢震、杨伊、何松蔚、朱慧、张含梅、向楠


    关闭